2009年5月15日

舊文:孫子兵法奇正之我見

這是我在1998年寫的舊文章,偶然在抽屜裡翻了出來,就貼在Blog上,留個紀念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在《兵勢篇》中提到:「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」指出了奇正在兵法中的意義。大凡兩軍相對壘,正面衝突,決勝的關鍵就是誰的人數多、誰的裝備精良、誰的訓練有素、誰的意志堅強。這些項目也就是所謂的「正」。換句話說,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況下,軍隊的數量、素質,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。數量和素質,可以說是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。雖說數量和素質相當重要,但歷史上卻也有少數以少勝多,以弱勝強的例子,這就是孫子所提到的「奇」的部份。
「奇」,在兵法上就是奇兵,或是詭計。在正道不能取勝時,往往就要訴之於詭計。俗話說的「出奇致勝」也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在《始計篇》中說:「兵者,詭道也。」而善於奇正之變,用兵的方法就可變化多端,神妙不可測。因此在《兵勢篇》中接著提到:「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......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。奇正相生,如循環之無端,孰能窮之哉?」
用兵的正道,在書中隨手可得。如《謀攻篇》中所說:「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......」但奇道則著墨不多,儘管有談到,也只是原則性的,如《軍形篇》中的:「善守者,藏于九地之下;善攻者,動于九天之上......」談的是攻守之間的最高境界;《始計篇》的:「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......」說的是詭道的基本原則。奇道之所以稱奇,正因為其變幻莫測,說之不盡,運用之巧妙,存乎一心,所以在《兵勢篇》中:「如轉圓石于千刃之山者,勢也。」善用奇正者,就像在高山上向下丟石頭那樣地不可阻擋。《孫子兵法》中也只言止於此,奇正之道,千古以來就只有意者心傳了。
在中國傳統思想中,兵學是道家思想的一個分支,而老子思想更是道家思想的根源,奇正之道在某個程度上,可以藉老子的「有無」來理解。
一個碗能有裝飯的作用,除了周圍瓷的部份之外,也因為中間是空的,才能裝東西,如果中間是滿滿的一堆瓷土,那還能裝東西嗎?同樣的道理,房子能住人,除了上下四周牆壁的作用,也因為中間是空的,同時有門有窗,才能發揮住人的功能,所以老子說:「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」有無同時作用,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。奇正也是如此,奇正相生,才能循環無端,才能全勝。
奇正的範圍很大,我們就虛實這一部份來看,以實,也就是有兵相恃來象正;以虛,也就是無兵相疑來象奇。以多勝少,以強勝弱,是戰勝的不二法門。但史上少勝多,弱勝強是怎麼一回事?深究其中的道理,其實就是「局部優勢」。要以少勝多,以弱勝強,必須出奇,這個奇,就是「如何製造局部優勢」。《虛實篇》中:「我專為一,敵分為十;是以十攻其一也,則我眾而敵寡。能以眾擊寡者,則我之所與敵者,約矣。」雖然我寡而敵眾,只要能使敵各單位相互不能為援,而我則集中兵力造成局部優勢各個擊破,表面上我是以寡擊眾,實際上我是以眾凌寡,要做到這一點,速度、疑兵、用間,缺一不可。要使敵分而我專,當然要使敵不知我的動向,為了防備,敵是不得不分:「備左則右寡,備右則左寡,無所不備,則無所不寡。」這真是至理名言!我之所以專而敵之所以分,正因為我方的有無相成,奇正相生,處處似乎都是我方的部隊,卻處處都不是。如同拳擊界的一句名言:「虛招的作用,在於它雖然沒有真的出拳,但卻有真的出拳的效果。實兵之所以能發揮作用,正因為疑兵同時在發揮效果。
出奇雖然能收以少為多的功效,但如果我方的兵力實在太弱,以十攻一仍不能取勝,那就算是再奧妙的奇計,也是無能為力的,所以說,戰術是戰略的延伸,正確的戰略才能帶來真正的勝利,戰術只是完成戰略的方法。換句話說,又回到之前所說的,有無同時作用,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。所以平時就要注意「主孰有道,將孰有能,天地孰得,法令孰行,兵眾孰強,士卒孰練,賞罰孰明。」先求勝而後求戰,才是兵之正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後來,我又寫了《圍棋:強與弱》,從圍棋的角度出發,探討子力的優勢,算是從這篇文章衍生出來的吧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