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11日

台灣經濟的迷思


這也許是我自己的迷思。

總是聽很多人說:「台灣是出口型的經濟。」或者:「台灣的內需市場小,不足以支撐台灣經濟。」意思很簡單:台灣不靠出口是活不下去,我們自己養不活自己。

我一直不懂,如果魯賓遜養得活自己,為什麼台灣會養不活自己?

太複雜的東西我也搞不懂,就用一個簡化的模型來看這個問題吧。

假設一個人的生產力為1人力,養活一個人呢?應該小需1人力吧,不然,你生產了1人力卻養不活自己,所以一個人能活下來,至少他的產出要大於他的消耗,所以我們假設養活一個人,需要0.8人力。

假設全台灣總人口是M人,有生產力的人是N人,也就是說,全台灣的生產力是N人力,而養活全台灣需要0.8M人力。N是一定小於M的,但是N如果大於0.8M,台灣的生產力就能養活全台灣。

以上那段M啊,N啊的,其實不重要,假設台灣所有人的生產力,全部換成養活台灣人的資源,賣給台灣人,也就是內需市場,這樣還養不活台灣人,那不就是指台灣人的生產力不夠嗎?那麼台灣人生產出來的N人力,拿去國外賣給外國人,也就是出口,能換回更多資源來養活台灣人嗎?

怎麼可能!外國人都是白痴嗎?他們只會殺價殺更兇。

那麼台灣怎麼會不靠出口活不下去?

一種情況是,假設全台灣的總生產力是10人力,養活全台灣人口需要的總資源是2甲、2乙、2丙、2丁,結果全台灣10人力都投入生產了10甲,結果內需只能消耗2甲,而不夠2乙、2丙、2丁,結果我們需要出口8甲,然後進口2乙、2丙、2丁。8甲賣不掉,我們就買不起2乙、2丙、2丁。這也許是可能性很高的一種情況。

另一種情況是,大企業為了訂單,在國際間殺價競爭,結果10人力生產的10甲,在國際只賣出了5甲的價格,5甲的收入不夠支付買入的2乙、2丙、2丁,因此我們必須加班得出16人力來生產出16甲,然後賣出8甲,才能買回2乙、2丙、2丁,養活全人口。這也是可能性很高的一種情況。

這兩種情況甚至可能是相互影響。大家責任制,加班加得要死要活,努力生產出更多的商品,進一步催動價格下跌,結果買回沒多少?然後又需要更努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