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15日

性善與性惡

人性本善,亦或人性本惡,這是千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。孟子主張性善,荀子主張性惡,亦有學者認為人性無善無惡,不一而是。


《老子》: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矣。」善惡非天律,是後世慢慢演化出的道德標準,是人為訂定的。


假設人性有A、B、C、D四種特質,人為訂定善惡標準時,將A、B、C、D皆劃為善,豈非人就人性本善?若恰將A、B、C、D皆劃為惡,豈非就人性本惡?如果將A、B劃為善,而C、D劃為惡,豈非人性亦善亦惡?


人的天性本自然,有許多特質。而善惡是後來人為訂定的,實在不適合用來評估人性本為善或本為惡。因為人為訂定的標準,會隨著時代的改變也會改變,如何用來評估人性呢?


明清以來,女子以裹小腳為美,民國以後以裹小腳為不文明的陋習;民國六十、七十年代曾普遍以簽賭大家樂、六合彩為敗壞社會風氣,助長道德淪喪的行為,而民國九十年代同樣的遊戲規則,由政府做莊,發包銀行執行的樂透彩,就成為正當休閒娛樂?如果是所謂的真理,難道不該放諸四海皆準,貫乎古今一致嗎?


標準是人訂的,為了服務某個人類目的而訂定的,因此當目的發生了改變,標準自然就會隨之不同。世上從來就沒有一套舉世皆贊同,歷代恆不易的善惡標準。波灣戰爭中,美國稱伊拉克為邪惡帝國,若以相同的標準,面對更邪惡的北韓,為何美國就不吭不語?更遑論邪惡的伊拉克,當初在兩伊戰爭中,就是接受美國的援助才站起來的。


有沒有一個能放諸四海皆準的善惡呢?

2009年7月9日

Google OS & MS Browser

本文的標題是:《Google作業系統與微軟的瀏覽器》。

是的,Google終於推出了自己的作業系統;微軟也宣布,瀏覽器也不再單純是傳統的瀏覽器,而兼具了部份的作業系統工作......

Google向微軟逼近,微軟也向Google逼近?我看戰鎚對戰斧的大戰要開始了。

2009年7月7日,Google正式在官方Blog上宣布推出作業系統「Google Chrome OS」(中文名為「谷歌Chrome操作系統」),隔天7月8日,在官方中文部落格裡也刊登了這篇消息。

這款作業系統,理念與微軟Windows完全不同,是一款基於網路平台的作業系統,它的理想是:「所有能在網路上提供的服務,就讓它在網路上提供吧!」因此它著重的重心在於「快速、簡便、安全」,它希望讓所有使用這套作業系統的使用者,不需要花時間學習操作電腦,不需要花時間研究軟體的升級,不需要花時間研究硬體的每個零件:「......電腦應該更好。人們希望可以即刻獲得電子郵件,而不是浪費時間等待電腦啟動和瀏覽器開啟;人們希望電腦總是像第一次買到時那樣快速運行;人們希望他們的資料唾手可得,無論他們在哪裡,也無需擔心電腦丟失或忘記備份......人們不希望花幾個小時在每一個新的硬體上......或是不得不為不斷的軟體更新而煩心。當我們的用戶擁有了更佳的電腦體驗的時候,這些快樂的用戶就更願意待在網路上,而谷歌即可從中獲益。」

當然,它也號稱使用者不必再煩惱病毒、木馬、惡意軟體的問題,一切由它來搞定就好!(不過這讓人懷疑,畢竟世界上沒有破解不了的系統?)

也許,在未來看影片可以上網看,看圖可以上網看,編寫文件、表格也可以上網做,收信可以在網上收,遊戲可以上網玩......幾乎什麼想到的都可以在網上提供的時候,一個新的電腦時代來臨?


無獨有偶,微軟在2009年2月時,也宣布了他們新一代瀏覽器「Gazelle」的研發(中文名「瞪羚」)。這款瀏覽器不再是單純處理網路資訊與網路服務的呈現,它更進一步協助作業系統進行網路應用程式需求電腦資源的分配。雖然根據官方的說法,Windows不會消失,瀏覽器事實上還是得依賴Windows,「Gazelle」只是扮演中間者的角色,協助網頁存取電腦的資源。但是,我們可以看出,Gazelle的工作,實際上已經跨足到作業系統的範圍了。

Gazelle的開發團隊這麼表示:「我認為,Gazelle走出一條與所有先前瀏覽器截然不同的路線,包括Chrome和IE 8在內。」


顯然,雙方都走在自己的路上。Google以網路為基礎,跨足到作業系統領域;微軟以作業系統為基礎,延伸到網路的範疇。走著自己的路,卻並不意外地走上相同的道路。

2009年7月7日,韓國軟體公司TmaxSoft也宣布推出他們自主開發的作業系統Tmax Window,將與11月開始銷售,預計售價為微軟Windows的一半左右,且號稱能相容Windows的軟體,而且比Windows更小、更穩定、運行速度更快(真的嗎?懷疑中......)。顯然,Tmax Window是仿Windows的,不但操作介面相似,連預設主題色調都很類似,還號稱與Windows相容呢!而且,名字也很像......


我個人覺得,Tmax Window的未來是不太樂觀啦,想在3年內奪下10%的市場的可能性很低。

一方面當然作業系統需要週圍應用程式的支持,缺乏應用程式,作業系統是普及不了的。這一點之前許多OS已經證明過了。例如IBM的OS/2,系統號稱比微軟的Windows95優秀太多,但是還不是缺乏應用程式,而不受消費者的青睞。Google花了很長的時間在網路上經營相關的服務,等到服務成熟才推出Google Chrome OS,以自己的服務為主力來與自己的OS相配合。也許是因為這樣,所以Tmax Window走與微軟Windows相容的路線吧。

其次,Tmax Window號稱執行速度快過微軟Windows,這一點也令人感到懷疑。相容別人的東西,還要比別人還快,這一點困難度是很高的。相似的做法,以前蘋果的PowerMac也嘗試過,但是執行起PC的軟體,速度比起Windows來還是比較慢。

再者,Tmax Window推出的時間碰上了Google Chrome OS。原來競爭對手只有微軟Windows,現在憑空又多一個強敵,因此我覺得Tmax Window無法到達預期的銷售目標。

相較之下,Google開發了新的思路,而微軟從另一條路走上來會合,這表示時代在前進,兩大巨頭不約而同地用不同的方法走上相似的方向。而Tmax還停留在模仿過去的Windows,也讓我覺得它的未來並不樂觀。

但是,換個角度來說,韓國人一向是非常團結的,也許韓國人對自己國產的產品,會有超高的支持度?

不過,從這邊看來,也讓人不得不佩服韓國人。微軟稱霸作業系統世界這麼久以來,跟微軟競爭的對手幾乎都被打敗,而韓國人還敢跳出來,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勇氣,以及他們的努力。回頭看看,親愛的台灣,你的自有品牌商品有多少呢?

2009年6月28日

懷念巨星風采─Michael Jackson

Michael Jackson,不愧為流行樂的天王,廢話不多說,我們來懷念他的風采吧。

《Thriller》
這是我感覺Michael Jackson最經典的一部MV,據說也是全球銷量最高的一張專輯。它已經可以說是一部音樂劇了吧!裡面兩個女主角都很漂亮!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原來黑MM也可以很漂亮!

原MV的長度太長,因此切成part1跟part2兩部份。

part1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-9DEkFWt3ig
part2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hWenfOe8uA

《Billie Jean》
說到Michael Jackson的經典歌曲,就不能不提這首《Billie Jean》,它幾乎成為Michael Jackson的代表作了,不管哪一場演唱會都會出現這首歌!它的旋律很好聽,也很經典。

不過它的歌詞很有趣。我英文不好,不太確定歌詞內容,不過似乎是講一個男孩跟一個女孩發生關係,然後這個女孩懷孕了,結果這個男孩子很錯愕...怎麼會是我!...

看來,壞事不能做,男孩們在脫女孩子衣服前請三思啊!

慕尼黑演唱會版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105XxxaRMQ

早期的版本,這時的Jackson還好清純喔!這時已經可以看到月球漫步了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WfMBOYieQU

跟上面是同一個版本,這個版本有網友配了歌詞。不過,這個版本好像影像跟聲音沒有配合好,影像好像比聲音快了一拍?想看歌詞的可以參考這個版本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ZjwykICtdk

《Smooth Criminal》
這支MV也很經典,有007的風格,「把硬幣投進點唱機」的典故就是出自這裡。裡面有經典舞步「45度角傾斜」!還有可愛的小男孩模仿麥可的舞步,可愛小女孩一臉不以為然的表情^_^

完整版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x30DYwQlHU

有歌詞的版本,不過中間無聲舞的那段被剪掉了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JGA3SCH8E8

《The Way You Make Me Feel》
這首MV不怎麼樣,不過歌很好聽,歌詞也很有趣,是一個男孩向一個女孩求愛的歌。女主角蠻正的。

影片版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JrUa-zKeIc

歌詞版(只有歌詞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cNol31tOkU

《Remember the Time》
這支MV是拍古埃及風,也是音樂劇了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_n7cftdkl0

《Black or White》
這支MV很有創意。主題是四海一家,希望大家能打破種族分別的意識。在MV裡融入了許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素。最後面「變臉」那段,特別突顯我們雖然是不同民族,但是都是人類。這個點子聽說不是原創,但是卻在這支MV裡廣為被大眾所注目,後來被很多人引用在廣告或其他地方。

普通版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K8SO0lT8U0

完整版,後面還多了一段4分鐘左右,Michael沒有配樂的飆舞。不過這段有些爭議,因此在很多公眾場合播出時被剪去。我收到的這個版本音量比較小,喇叭要開很大才聽得到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AlL0mw_Rew

《Beat It》
這首歌也是Michael的經典之作。不過歌詞好像不太好?感覺像是講青少年鬥毆的?整首歌給我的感覺是一直在唱「揍他、揍他、揍他、揍他......」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kGOiS75Lwk

《Bad》
這首歌也是Michael的經典之作。歌詞感覺也不太好,也是講黑社會青少年鬥毆的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CPsfcsg4ZE

《Dangerous》
這是演唱會版本,舞很棒。可以看出舞群的素質很高,Michael的要求應該很嚴格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vR--Cja1bM

這是同一場演唱會,在Dangerous前,有一段Michael的獨舞,有他許多經典舞步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r_KvRNkD58

《Jam》
這支MV裡,Michael Jordan也有演出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L_NzaDv4yY

《Earth Song》
這首很明顯是環保意識的歌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8muMo0fw_M

這個版本音量大一點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OnL5c8LMqM

《Ghost》
這也是音樂劇了,說一群師生去古堡探險遇到鬼的故事。裡面那個胖老師是Michael化妝的喔!

part1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aJaFGrSChY
part2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fVXLhk8M0k
part3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97iHjiVBdk
part4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Cjoh06DiZY

《We Are the World》
這首是Michael作的曲,號召了聽說有44個歌星,為了救助非洲飢民的大合唱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9BNoNFKCBI

《You Are Not Alone》
這首是非常棒的抒情歌,我很想學起來對心愛的另一半唱....可惜目前還沒有另一半。

也祝Michael在另一個世界安好,You are not alone.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7MM_p8nbhk

《Don't Stop You Get Enough》
早期的Michael,舞已經跳得很棒了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rPTDU40hO4

其他Michael歌曲收錄

Speed Demon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EVj2_9Fojo

Captain Eo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stW05bDiQU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2Zt-57Cg0U

Dirty Diana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Hg-IRZk4D0

Will You Be There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vYygjcMDdQ

Who is It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QwFHoLMti8

Unbreakable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3sYg8fhNoI

Whatever happens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nkZvILD7EQ

Human Nature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jywI7nc_PQ

Man in the Mirror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a7ivGRBvfU

One More Chance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oq4i8tfQDs

也收一首Jackson 5的歌吧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D2OsUcgb00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Michael Joseph Jackson(麥可.傑克森/迈克尔.杰克逊),1958年8月29日出生於美國印地安那州加里市,是美國著名的流行音樂歌手,作曲家、舞蹈家,及唱片製作人。

從傑克森五人組時代,他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,並在1979年開始個人獨唱,一步一步走上歷史上最成功的歌手之一。至今為止,他的唱片在全世界銷售了約7.5億張,《戰慄》(Thriller)專輯全球銷售量超過7千萬張,是音樂史上銷售量最高的唱片,單曲Thriller本身也被譽為「將音樂MV的藝術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」,並被視為最偉大的MV之一。傑克森與貓王、披頭四並列為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手,並被譽為「流行音樂之王」(King of Pop)。

他在音樂上的成就無人能及,但私生活上則飽受爭議。他曾被譽為「慈善之王」,至2006年止,他個人慈善捐款達3億美元,也曾號召許多歌星投入《We Are the Word》的製作(Jackson作曲),為聲援向非洲飢民捐款的大型慈善活動,並在他的音樂專輯中有許多環保、種族平等的議題。但他個人也飽受膚色改變、整容、及其他私生活流言的困擾,關於這部份的詳細介紹,可以參考文末所附的維基百科介紹。

據說他曾於2008年改信伊斯蘭教,並改名為「Mikaeel」。

麥可於美國西岸時間2009年6月26日下午2:26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附設醫院急救無效,宣告不治死亡,享年51歲,計劃於2009年7月開始的世界巡迴演唱會,成為絕響。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米高·積遜&variant=zh-tw

2009年6月24日

貨幣的本質─兼論通貨膨脹與景氣泡沫

好多年前起,就對錢的問題感到很好奇。錢是財富嗎?有很多錢是不是就富有了呢?人家說「錢不是萬能,但沒錢萬萬不能。」究竟錢在人類社會裡扮演了什麼樣一個角色呢?

思考了很多年後,總算對錢下了一個定義:「錢是一個工具,它就像鋸子、釘子一樣,幫我們完成工作;如同想從上海到北京,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工具實現目的,可以選飛機,選火車,選汽車,甚至走路也行。到達北京是目的,飛機只是工具。執著於錢,就好比執著於飛機,反而遺忘了目的是要到北京。」

當我對錢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以後,算是暫時跳開了對錢的迷惑,不過實際上,對錢的本質,仍然是不甚了解,也還想不清楚。

最近一年多以來,對經濟學的一些議題有興趣關注,開始思考政府財政政策、經濟景氣、通貨膨脹的相關問題,至到這兩天才猛然想通,這些問題跟錢幣的問題是有關的。

問題的導引點在於有一個網友問了一個問題:「古代用貝殼當錢時,請問這方面有管制嗎?不然可能會有人專門在海邊撿貝殼!!!」我當時回答他:「應該沒有管制。用貝殼當貨幣的那個時代,政府應該還沒形成或還不發達吧,沒心,也沒力管這個。」

不過網友的問題讓我重新思考起錢幣的本質。

在遠古還沒有貨幣的時代,人們以物易物,用自己有的東西,向別人交換自己沒有,但是需要的東西,這是最原始的商業模式。這樣的交易方式很不方便,常常你想換的東西我沒有,而我有的東西你又不想要。曾有學者指出,貨幣的誕生,大大地促進了商業的發展。

我認為,貨幣的誕生,應該不是某個人或某些人發明的,而是在交易的過程中自然產生某種本身有價值,體積小,又能耐久儲藏的貨品,被人們拿來當作交易的媒介物。這種商品本身有價值,而其價值被大家所認同,因此才能成為大家用來交易的媒介。

以銅錢為例,並不是這個銅錢做什麼樣子使它能買多少斤的米,而是這個銅錢本身含有幾兩的銅,這個份量的銅才讓它有這個價值,能買多少斤的米。所以古代的錢幣,不論是金幣、銀幣、銅幣,其價值在於它含有多少份量的貴金屬。

而以貝殼來當錢的遠古時代,自然也是因為貝殼是有價的,也許它能用來做裝飾或工具。附加在這個價值之上,它才能成為眾人所接受的交易媒介。因此,專門去海邊撿貝殼的人應該是存在的,這也是一種勞動。

後來,銅幣用得多了,約定俗成,大家把它鑄成相似的樣子與大小,這樣在份量上不會差太多,大家也不用小心翼翼地秤每一個錢,基本上加大了貨幣的流通,和商業的發展。

既然大家不再小心翼翼地稱每一個錢,於是人們以不純的銅來鑄幣,偷斤減兩,導致金融秩序大亂,大家傾向保留含銅量高、品質好的銅錢,而拿含銅量低的劣幣去市面流通,這就是成語「劣幣逐良幣」的由來。因此,後來才有漢武帝將鑄幣權力收回國有,統一由國家發行五株錢,重整金融秩序。此時的貨幣,還是看它本身的價值。我們可以視它為一種有價商品。

因為貨幣是一種有價商品,所以它本身也服從經濟學的供需原理:供給小過需求的時候價格就上漲,供給大過需求的時候價格就下跌。貨幣本身價格的漲跌,就反應在它的購買力上。

近代,政府開始發行紙幣。早期的紙幣,是承諾可以兌換等值的金、銀,這就是金本位、銀本位的貨幣時代。紙幣的好處是攜帶方便,流通快速。但是一張紙本身有什麼價值?其價值在於它背後能兌換等值金銀的承諾。

後來,各國政府開始廢止金本位、銀本位制度,發行法幣。什麼是法幣呢?就是「法定的貨幣」,也就是這張紙不再承諾可以兌換等值的金銀了,而是改成以政府的「信用」做擔保,擔保它是有「價值」的。

有什麼「價值」呢?其實說白了,價值落實在實物上,就是商品或服務,但是「國家」本身並不生產商品與服務,國家只會生產「債務」而已。其實,法幣的本身代表的就是債務,它更像是一張債券,當我們持有一張100元鈔票時,意味著國家欠我們100元的價值,我們可以拿這張100元的債券要求國家償還這個「價值」給我們。

這個「價值」是什麼?聽起來好虛喔!國家通常沒有什麼等值的東西可以提供給我們,也不會主動償還什麼等值的東西給我們,國家主要提供給我們的,就是「債務的抵消」。

換句話說,所謂的法幣,是用國家信用擔保,承諾我們可以拿著它來繳稅,國家不會拒收。當我們因稅法規定產生了納稅義務,需要繳納稅金時,我們可以不用拿著等值的黃金白銀,也不用背著等值的大米,只要拿著這張「紙」去繳稅,國家就會收下這張紙,完成繳稅的動作。我們用國家欠我們的債務,抵消了我們欠國家的稅金。

正因為這張紙本身沒什麼價值,它的價值完全在於背後政府信用的擔保,所以當信用不值錢的時候,幣值會狂貶。我們可以看到在動亂的國家,那個鈔票狂印,物價狂漲,就是這個道理。

由於貨幣也是一種商品,它是服從經濟學供需原理的。脫離金本位、銀本位的法幣,本身增發起來很方便,這也就是在脫離金本位、銀本位的貨幣制度之下,如果遇到政府狂花錢,老是以赤字預算來因應財政,通貨膨脹就會很容易發生的緣故。

再加上銀行的「部份準備金制度」,可以讓銀行成為另一台印鈔機,讓紙幣的流通量更大,更增加推高通貨膨脹的必然風險。

什麼是部份準備金制度呢?這個制度是規定,銀行收到的每一筆存款,不需要全額放在銀行裡等著存款戶來提領,只需要保持政府規定的一個部份,其他部份銀行可以拿去做投資、貸款等使用,為銀行創造收入。聽起來挺合理的,又怎麼會讓銀行變成印鈔機呢?原來,銀行貸出一筆貸款時,並不是直接拿現金給你,而是把它匯入你的銀行帳戶中。而且,我拿到貸款時,也不會一次把它全部從銀行提領出來,只會分批提領,甚至如果是大筆金額支出時,我們會直接轉帳進入收款方的銀行帳戶中。

好,現在假設銀行貸了100萬元給某人,而某人放在銀行帳戶中(假設所有人的資金往來都是透過銀行帳戶,不提領現金),對於銀行來說,銀行等於多了一筆100萬元的存款。假設存款準備金率是10%,銀行保留了10萬元當準備金,又把其他的90萬元貸出去,再次貸出的90萬元,又以存款的形式保留在銀行中,銀行又拿出其中的9萬元當準備金,把剩下的81萬再貸出......如此下去,銀行總共貸出了多少錢?我們可以計算出,銀行最後總共貸出了1000萬元。銀行有了100萬元的現金,就可以透過部份準備金制度,將它變成1000萬元!!這不是超級印鈔機嗎?不誇張,就目前我找到的資料,台灣中央銀行的活期存款準備金率是9.775%,而大陸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是14.5%,即使將存款準備金率調到20%,透過部份準備金制度,還是可以將100萬元變成500萬元!(這裡的計算公式,用的是「收斂性等比級數公式」,計算方法可以輕易地在網上找到。)

我們可以想像一下,一幢房子本來值100萬顆雞蛋,而這100萬顆雞蛋本來值100萬張紙幣。現在市面上流通的紙幣憑空從100萬張增加到500萬張,根據供需原理,紙幣的價格跌了,我們現在是以雞蛋的數量來衡量價格的,這500萬張紙幣的價值實質上才等於原來的100萬顆雞蛋。因此,一幢本來值100萬元的房子,變成了值500萬元!所以,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,房地產變貴了!而且不只房地產變貴,絕大部份的商品價格都會先後變貴。

為什麼說先後變貴?因為紙幣的流通量不是馬上增加到市場的每一個角落,就連擴散作用也需要時間的不是?根據市場接收到紙幣流通量增加訊息的先後,物價也會先後上漲。什麼會漲的最快?一般來說,距離資訊愈近的,漲得會愈快。個人貸款的目的主要是買房,公司貸款主要的目的是設廠生產,因此通常來說,房地產會漲得最快。而根據一般經驗所了解,生活必須品以及工資,會漲得最晚。

通貨緊縮的話,房地產會變便宜嗎?理論上會,實際上偶有發生,但不常見。為什麼?因為政府會插手控制。除非發生了連政府都控制不了的經濟大蕭條,那大規模的通貨緊縮是會造成房地產下跌。拜託!那是它的政績好嗎?經濟成長率是根據國民生產額的成長計算的,通貨膨脹推高交易價格,不正好推高國民生產額嗎?

我曾看過一篇大陸網友寫的文章這麼說:「如果房價漲到大家都買不起,那麼房價會下跌嗎?答案是不會,政府會推動另一次的通貨膨脹,讓其他物價(含工資)漲到跟房價同一個水平。」我是看得很怵目驚心啦,但是不無道理,對岸對GDP重視的程度是超乎我們想像的。台灣或許不如對岸政府那麼誇張,但是我覺得只要是現代國家的政府,在本質上就有相似的傾向。

但是現實世界的通貨膨脹是有,似乎沒那麼嚴重?是的,的確如此,這不得不佩服金融家們異想天開的發明:「金融衍生商品」。

如果這個世界擁有價值100億元的商品及服務,也就是價值100億元的財富,而紙幣流通量也正好是100億元,此時我們可以用1元的貨幣換取價值1元的商品或服務。如果明明總財富只有100億元,而紙幣流通量增加到了1000億元,乖乖!十倍耶,十倍的通貨膨脹率,我們發現上菜場買菜的菜價都漲了十倍,這個世界不造反了啊!這時,這些天才金融家們就發明了「金融衍生商品」,例如金融指數期貨、金融指數選擇權、MBS、ABS、CDO、CDS等等,讓它們吸收多出來的紙幣流通量。

我記得我第一次到期貨公司開戶時,我的營業員為我解釋指數期貨。我的營業員告訴我:「你只要買指數的漲跌就可以了。」我問:「大豆期貨交易的標的是大豆;玉米期貨交易的標的是玉米;那麼指數期貨交易的標的是什麼呢?」我的營業員說不上來。交易標的是「指數」嗎?「指數」是什麼東西?可以吃嗎?原來,指數是計算出來的一組數字而已,而以它為標的物的期貨、選擇權,就是被「創造」出來的衍生商品。

假設這個世界有100億元的財富,只要再另外創造接近900億元的金融衍生商品,多出來的貨幣流通量就被這些東西給吸收了,而通貨膨脹也壓至微幅的3%。生產物質商品需要原料、設備;提供服務需要人力成本;而憑空創造此類金融衍生商品幾乎不花什麼成本。政府有錢花,銀行有錢賺,經濟持續發展,老百姓也不覺得東西變太貴,豈不皆大歡喜?

而泡沫破滅時,又發生什麼事呢?當泡沫破滅時,社會財富還是原來的100億元,消失的是依附在泡沫上的紙幣流通量,人們感官裡感覺到財富由1000億元減到100億元。這些CDO、CDS破滅了,股價指數崩盤了,但社會整體實質財富並沒有減少,那麼有人損失嗎?誰損失了呢?就是接到泡沫最後一棒的人損失了。而接到最後一棒的,一般都是政府的勞退基金、OOXX我也叫不出名字的基金、散戶投資人,跟某些銀行吧。政府的損失由納稅人吸收,散戶的損失就是散戶自己倒霉,銀行的損失,政府出手接管,還是由納稅人吸收。

整體社會財富沒有減少,但是卻有人損失了,顯然就是有人得利了。一次通貨膨脹,一次泡沫破滅,就是一次的社會財富重分配。

從前,我一直好奇,股市漲了,所有的股民們歡天喜地,大家都賺錢了,錢哪裡來?股市崩了,所有的投資人愁雲慘霧,市值可以輕易地就蒸發掉許多兆,這些錢又哪裡去了?今天我總算想通了它們從何而來,又由何處去了。

一點小看法,跟大家分享,希望大家多多指教。

2009年6月22日

為什麼經濟會不景氣?

經濟學的假設前題是:「資源是有限的。」而經濟學研究的課題就是:「如何將有限的資源,做最有效率的分配。」

為什麼經濟會不景氣?有一種說法就是:「資源被錯誤地分配。」舉例來說,如果有100份麵包,可以讓100個人吃飽,結果麵包被錯誤地分配,50個人吃一個吃飽了還拿一個回家放到爛,而另外50個人餓肚子,這就是經濟不景氣。

為什麼資源會被錯誤地分配?這就有各家各派的說法了。

有人認為,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公共支出:

自從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「新政」成功以來,凱因斯學派的理論就一直是政府財政政策的主流思考,每逢經濟不景氣時,政府就會加大公共支出,意圖藉此刺激國內經濟景氣,但......「一般人在花自己的錢時,會很精打細算,而花別人的錢時,似乎就大方許多......」政府花錢,正是典型的「花別人的錢」。花在不該花的地方,或說,是花在不需要花的地方,就導致有限資源的錯誤分配。

另外,也有人認為,信用擴張也是原因之一,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:

信用擴張,也就是貸款,在古老的社會中,以小額的方式流通著貨幣,一定程度上維持著經濟的活力。但是,自從貸款在銀行業中被有制度地推行起來以後,銀行每持有1元的現金,銀行就可以創造出3-5元以上的通貨。貸款更容易了,大家覺得自己更有錢了,也因此導致需求增加,物價的上漲。

需求增加,生產者覺得有利可圖,加大生產量,造成一堆廠商在競爭有限資源,導致原物料上漲。

舉例來說,如果原本市場上的需求,是需要100支鐵鎚,而信用的擴張,讓人們以為自己很有錢,而把鐵鎚的需求擴大到了150支、200支,而廠商也努力生產,景氣一片看好,蒸蒸日上。

但這種靠信用擴張所造成的需求假像,總有一天是會被戳破的,總會有人還不出錢,導致資金鏈斷裂,此時,人們覺得自己不像以前那麼有錢了,要省一點,鐵鎚需求又從200支回降成150支、100支,此時廠商的200支產能空轉,景氣開始轉壞,廠商開始裁員、倒閉,使產能下降。

景氣轉壞,是不是直到降回原來的起點就結束了呢?不是!之前景氣一片榮景時,所製造出來的假需求,導致大量生產的商品,都不是真正市場上的需求,但它們的生產,也確實消耗掉了有限資源,因此,錯誤的資源配置,進一步地推高了資源的價格,導致景氣更差。

因此,原來的起點是0,當信用擴張導致景氣上升到100開始轉壞時,景氣並不是跌到0就停止,而會繼續下跌,補償這個資源錯誤配置所導致的後果,直到景氣下跌到-100附近。

我不曉得這是不是就是經濟不景氣最大的原因,這是我這幾年來的想法。

2009年5月15日

舊文:孫子兵法奇正之我見

這是我在1998年寫的舊文章,偶然在抽屜裡翻了出來,就貼在Blog上,留個紀念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在《兵勢篇》中提到:「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」指出了奇正在兵法中的意義。大凡兩軍相對壘,正面衝突,決勝的關鍵就是誰的人數多、誰的裝備精良、誰的訓練有素、誰的意志堅強。這些項目也就是所謂的「正」。換句話說,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況下,軍隊的數量、素質,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。數量和素質,可以說是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。雖說數量和素質相當重要,但歷史上卻也有少數以少勝多,以弱勝強的例子,這就是孫子所提到的「奇」的部份。
「奇」,在兵法上就是奇兵,或是詭計。在正道不能取勝時,往往就要訴之於詭計。俗話說的「出奇致勝」也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在《始計篇》中說:「兵者,詭道也。」而善於奇正之變,用兵的方法就可變化多端,神妙不可測。因此在《兵勢篇》中接著提到:「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......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。奇正相生,如循環之無端,孰能窮之哉?」
用兵的正道,在書中隨手可得。如《謀攻篇》中所說:「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......」但奇道則著墨不多,儘管有談到,也只是原則性的,如《軍形篇》中的:「善守者,藏于九地之下;善攻者,動于九天之上......」談的是攻守之間的最高境界;《始計篇》的:「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......」說的是詭道的基本原則。奇道之所以稱奇,正因為其變幻莫測,說之不盡,運用之巧妙,存乎一心,所以在《兵勢篇》中:「如轉圓石于千刃之山者,勢也。」善用奇正者,就像在高山上向下丟石頭那樣地不可阻擋。《孫子兵法》中也只言止於此,奇正之道,千古以來就只有意者心傳了。
在中國傳統思想中,兵學是道家思想的一個分支,而老子思想更是道家思想的根源,奇正之道在某個程度上,可以藉老子的「有無」來理解。
一個碗能有裝飯的作用,除了周圍瓷的部份之外,也因為中間是空的,才能裝東西,如果中間是滿滿的一堆瓷土,那還能裝東西嗎?同樣的道理,房子能住人,除了上下四周牆壁的作用,也因為中間是空的,同時有門有窗,才能發揮住人的功能,所以老子說:「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」有無同時作用,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。奇正也是如此,奇正相生,才能循環無端,才能全勝。
奇正的範圍很大,我們就虛實這一部份來看,以實,也就是有兵相恃來象正;以虛,也就是無兵相疑來象奇。以多勝少,以強勝弱,是戰勝的不二法門。但史上少勝多,弱勝強是怎麼一回事?深究其中的道理,其實就是「局部優勢」。要以少勝多,以弱勝強,必須出奇,這個奇,就是「如何製造局部優勢」。《虛實篇》中:「我專為一,敵分為十;是以十攻其一也,則我眾而敵寡。能以眾擊寡者,則我之所與敵者,約矣。」雖然我寡而敵眾,只要能使敵各單位相互不能為援,而我則集中兵力造成局部優勢各個擊破,表面上我是以寡擊眾,實際上我是以眾凌寡,要做到這一點,速度、疑兵、用間,缺一不可。要使敵分而我專,當然要使敵不知我的動向,為了防備,敵是不得不分:「備左則右寡,備右則左寡,無所不備,則無所不寡。」這真是至理名言!我之所以專而敵之所以分,正因為我方的有無相成,奇正相生,處處似乎都是我方的部隊,卻處處都不是。如同拳擊界的一句名言:「虛招的作用,在於它雖然沒有真的出拳,但卻有真的出拳的效果。實兵之所以能發揮作用,正因為疑兵同時在發揮效果。
出奇雖然能收以少為多的功效,但如果我方的兵力實在太弱,以十攻一仍不能取勝,那就算是再奧妙的奇計,也是無能為力的,所以說,戰術是戰略的延伸,正確的戰略才能帶來真正的勝利,戰術只是完成戰略的方法。換句話說,又回到之前所說的,有無同時作用,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。所以平時就要注意「主孰有道,將孰有能,天地孰得,法令孰行,兵眾孰強,士卒孰練,賞罰孰明。」先求勝而後求戰,才是兵之正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後來,我又寫了《圍棋:強與弱》,從圍棋的角度出發,探討子力的優勢,算是從這篇文章衍生出來的吧。

2009年5月13日

為什麼要吃素?

從小,我一直搞不懂,吃素的意義是什麼,為什麼佛教的朋友,亦或是自稱有在修行的朋友,會強調吃素的重要。最常聽見的說法,是因為不忍殺生,因此不願吃葷,而選擇吃素,吃素比較慈悲......從我在植物系待了六年的角度出發,植物與動物一樣是生命,憑什麼吃動物就是殺生,而吃植物就不是殺生呢?

後來,經過長時間的思考,以及與朋友的討論,聽法師的說法之後,有了一些心得......

動物是生命,植物也是生命,因此吃葷吃素,同樣都有「殺生」的事實存在。但為了生存,我們是一定要吃某些東西。就本質而言,「吃葷」與「吃素」二者,並無孰高孰低的分別。

就基督教而言,並無「吃葷」與「吃素」的爭論,因為《聖經》裡說:「所有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,我把這一切都賜給你們,好像我把青菜賜給了你們一樣。」(創世紀9:3)

同時,就我所知,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一定要吃素,那麼為什麼後來在佛教中會提倡素食呢?

原來,吃素是佛教眾多修行方法的其中一種而已。如同寫生字,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記憶生字,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我們練好如何把字寫漂亮,但是,寫生字的同時不用心,也同樣達不到練習的效果,我們的字會寫得一樣難看!

吃素也是一樣,吃素是佛教修行方法的一種,是要搭配心理上的作用的,或稱之為「心法」。吃素,是佛教用來培養慈悲心的方法,並不是說吃素就比較慈悲,也並不是說吃葷就比較不慈悲,只是佛教利用吃素這個方法,配上合適的心法,讓信眾體驗慈悲、並從心理上接近慈悲。但是,就像是寫生字時不用心,會沒有效果,字也寫得很難看一樣,吃素時沒有從心裡去體會慈悲心的真義,吃素並不會讓我們更慈悲一點。

那麼為什麼佛教前輩會挑選吃素這個行為來搭配慈悲心的修行呢?我想,這應該跟人的本性有關,如同儒家說的人性本來就會有遠近親疏的分別,與我關係近的我會對他比較好,與我關係遠的我會比較不在乎他一樣,佛教利用這種心理,讓人在想到動物被宰殺時也會有痛苦,體驗人饑己饑,人溺己溺,讓本來只關注人,進而修練本心去關注動物,因而達到培養慈悲心的目的。也就是說,佛教從關懷動物出發,培養慈悲心;儒家更強調對人的關懷,培養仁心,雙方出發點不同,但目的是一致的。

那麼,植物咋辦?植物就活該被吃嗎?佛教巧妙地跳過這個問題,甚至植物也不入六道之中!為什麼???

好像記得哪部佛經也有提過,佛陀在喝水的時候,曾開天眼觀看水中有八萬四千眾生。是的,以現代科學來看,水中有微生物,有原核生物的細菌、有原生生物的變形蟲之類,這些都是生命,那為什麼植物不是?

其實道理很簡單,如果植物也列入六道眾生之中,那和尚都要餓死了嗎?我們又不能靠吃細菌、變形蟲維生.....偏偏我們可以吃植物維生,因此植物只好倒楣了......抱歉了,植物們!

回到原來觀點,「吃素」與「吃葷」並沒有誰對誰錯,孰高孰低的問題,只是佛教藉「吃素的行為」配合適當的「心法」做為修行的方式之一而已。還是以寫生字來比喻,我們可以不寫生字,我去練毛筆字,一樣可以把字練得很漂亮,是吧?

2009年4月16日

學校沒有教我們的

前幾天,聽說《票據法》裡有規定,本票跟匯票,從到期日起算3年,支票是從開票日起算1年(在上海,支票有效期限是10天?),若不行使,即失去票據上的權利。

朋友告訴我,在《民法》上也有相似的規定,因為法律不保護「權利睡著的人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權利不行使,經過一段時限以後,這個權利就會失去。例如,如果有人佔據了你的房子,你在某個時間內沒有去主張你的權利,上法院控告或什麼的,經過某段時間以後,那個佔據了你房子的人,就可以合法地宣稱他是那間房子的擁有者,然後去登記,把房子改成他的名字。

有多少人知道這樣的事呢?如果大家都不曉得這樣的事,是不是大家都很容易讓自己的權利睡著了,甚至失去了?難怪俗話會這麼說:「法律,是保護懂法律的人!」

這麼重要的事,學校為什麼沒教我們呢?反而,好像教了很多似乎並不那麼重要的事?

小學,中學裡,我們學了好多東西:
國文,我們讀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,讀過古文、白話文,背了一堆解釋、作者生平......
英文,我英文沒學好,本不該評論這塊,但我曾聽說,我們不是把英文當語言來學,而是把英文當文學在學......
數學,我們學了微積分、三角函數、幾何、幾何方程等等日常生活的一般人使用不到的東西......
歷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科......許多許多。

當然,我同意,廣泛地了解這個世界的各種知識,可以提升我們的眼界。但是,我認為,這個世界上知識實在是太多了,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上,或都有興趣,或都能學得完的。因此,是不是知識需要做一個分類,除了按學科別分類之外,也需要按難易程度、實用程度做一個分類?例如,加減乘除,屬於日常生活比較需要的,因此讓每個人都學;而三角函數,讓志在工程師的人選修就可以了?這樣,每個人可以依自己的興趣,性向,選修深入的學門,而基礎教育,也能納入更多的生活必須知識,學生也能學習得更輕鬆、愉快?

2009年2月25日

大型筆記型電腦將被淘汰

我是不是第一個出此論調的人啊?

筆記型電腦的問世,主要是因為它的可攜帶性。商務人士可以將資訊數位化,然後帶著走,無論是在客戶的公司裡做簡報,或是在咖啡廳裡洽談公事,或是出差,工作都可以順利展開,打造一個行動辦公室。

但是,自從華碩出了Eee PC之後,大筆電這一方面的功能,明顯受到了挑戰。移動上網、數位資訊帶著走、簡報展示等等,所有大筆電的功能,小筆電一樣做得到,而且,小筆電還更輕巧,攜帶更方便。

或許有人會質疑,大筆電在規格、功能上還是強過小筆電很多,兩者明顯有市場的區隔,但我認為不然。

Google在2009/2/18發表了iPhone版的Gmail,宣稱可以在沒有網路連線的時繼續使用Gmail,這並不需要在iPhone上安裝特殊軟體,只要使用瀏覽器,就可以使用這樣的功能。

離線使用的技術早就有了。Google在2007年5月就發表了Gears軟體以提供離線操作,目前Google使用在Gmail、Google Docs、Google Reader上。Gmail是web mail形式,在網頁上操作郵件收發;Google Docs可以在網頁上編寫文字文件、試算表、簡報檔。當它們也能離線操作時,與電腦中安裝了一套Office有什麼區別呢?而它們的運算,都在某處的主機上進行,本地端的這裡,只要能連線上網,開啟一個瀏覽器,就能進行操作,而偶遇網路信號不好,又有Gears這樣的技術做離線操作,待網路恢復時馬上同步資料,本地端的電腦規格似乎就不是那麼地重要,小筆電也能滿足這樣的需求。

從娛樂的角度上來看,聽音樂、看電影、閱讀圖書、玩遊戲,只要能上網,就能下載播放。這一點,隨著手機功能的逐漸加強,無線網路的普及,這一塊的功能,只要使用手機就能滿足。4G網路已在進行,預計在2010年就會開始進入市場,屆時不要說小筆電,就連手機也能上網滿足大部份人對電腦的需求。

再者,考慮到小筆電的使用,純粹也是就演示簡報檔做考量。在客戶處使用小筆電外接投影機做簡報,在方便性上已經與大筆電不相上下。如果,手機也能與投影機連接,無論是透過外接口,亦或是藍芽、無線網路,那麼,可能連小筆電的功能都可被手機取代。目前這樣的技術已經存在了,完全就看手機廠商什麼時候想把它整合進去而已。

「只要能執行瀏覽器,就能執行需要的功能。」這樣的概念,正可以從Google發表iPhone版的Gmail看出來。Gmail能在iPhone上運作,當然就能在其他智慧型手機上運作;同樣的,Gmail可以,Google Docs當然也可以。

大筆電的高等配置,大概就只剩下繪圖、大型遊戲(如魔獸世界)這些方面還有優勢,是小筆電和手機所無法取代的。然而,在繪圖與玩大型遊戲時,很少人會拿著大筆電在外面使用吧?大多數人會在公司,或是自己家中使用,此時,台式機電腦也完全能滿足這部份的需求,甚至做得更好!畢竟,在相同的規格配備之下,大筆電的價格是遠高於台式機的。

《一眼看不完的WiMAX》這篇文章中,提到了好幾項寬帶網路普及以後,可以做的各項應用。但是,仔細觀察,文中所提到的應用,80%都是可以透過手機來達成,並不一定需要用到電腦。

執行大型軟體可以使用台式機;一般移動上網、影音娛樂可以靠手機,而且比起大筆電,手機更具有攜帶的方便性以及電池的持久性,同時大筆電的價格又不具有優勢的情況下,大筆電被取代應該是趨勢。


相關新聞:
《專訪:Verizon技術長談4G》
《Google發表iPhone版離線Gmail》
《4G時代來臨,WiMAX和LTE邁向技術整合》
《觀察:WiMAX來了,應用在哪裡?》
《圖片:一眼看不完的WiMAX》

2009年2月23日

通貨膨脹是好事,還是壞事?

這一篇,就算是通貨膨脹系列之二吧。

如果做一份問卷,問大家「你認為通貨膨脹是好事還是壞事?」大概有八成的人會覺得通貨膨脹不好吧

記得在2000年前後,便利商店一瓶可樂是18元。曾幾何時,可樂一瓶悄悄地變成了20元。2008年回到台北,可樂一瓶已經是25元了。如果我有1000元藏在我的撲滿裡,2000年的時候,它價值55瓶可樂,2008年的時候,它就只值40瓶可樂了。很明顯,我的財產變少了。

我什麼事都沒有做,我的財產就變少了,這跟被賊偷有什麼區別?

但是,在政府的眼中,看法似乎與我們不大相同:
通貨緊縮,是政府不樂意見到的,
急劇的通貨膨脹,也是政府不樂意見到的,
和緩的通貨膨脹,是政府樂見的。

急劇的通貨膨脹,可能導致人民暴動的,這當然不是政府所樂見,這個我們可以理解。排除急劇的情況後,和緩的通貨膨脹與和緩的通貨緊縮相比,為什麼政府更喜歡通貨膨脹,而討厭通貨緊縮呢?通貨膨脹對政府有什麼好處?

我們做個假設:
如果去年,我每個月可以領到55瓶可樂,而今年我每個月同樣領到55瓶可樂,我的收入是不是不增不減?
如果去年,我每個月可以領到1000元,而今年我每個月卻可以領到1200元,我的收入是不是上漲了20%?也許沒有人在乎,去年的1000元,我可以換55瓶可樂,而今年的1200元,我可能只能換48瓶可樂!

難怪了,許多經濟學家在討論一些數據的時候,要強調:「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....」而政府在公佈每年的經濟成長率的時候,似乎是沒有經過通貨膨脹的修正?

也就是說,假設通貨膨脹率是3%的話,是否政府完全不做事,民間企業也完全沒有增長,全國的產能跟去年一樣的話,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也會有3%呢?如果政府很努力很努力,把經濟成長率提升到了6%,裡面是否其實有一半是通貨膨脹的貢獻呢?是否政府擺爛,把經濟搞垮了,經過通貨膨脹的修飾,政府還能交出經濟成長率2%的成績單?

所以全世界的政府都喜歡通貨膨脹?

2009年2月17日

聊聊通貨膨脹

通貨膨脹跟景氣循環,一直是大家都關心,也大家都不了解的兩個經濟問題。經濟學者們對這兩個問題也很少說清楚、講明白。最近,我偶有所得,不敢自藏,拿出來與朋友們分享,也希望大家給我一些回應,指正我邏輯上的錯誤,提供我新的思考方向,謝謝。
要討論通貨膨脹,首先要定義一下通貨膨脹。
根據維基百科對通貨膨脹的定義,通貨膨脹意指「整體物價水平相對特定數額貨幣持續上升的狀態。」同一篇文章,在後面又提到:「在古典政治經濟學,『通貨膨脹』意指增加貨幣供給......」
真拗口......
翻譯成白話文,就是說通貨膨脹有兩個意思,早期的意思是「對整個社會來說,『鈔票』變多了。」請注意,不是財富變多了,是在整體財富並不一定有增減的情況下,鈔票的數量變多了;而近期的意思呢,則是指「東西普遍變貴了。」
根據經濟學的供需法則,供大於需,商品價格就會下跌,需大於供,商品價格就會上漲。如果我們把鈔票也視為商品的一種,當鈔票的供給數量遠大於整體社會的需求數量時,鈔票會不會跌價?當然會!鈔票跌價了,相對來說,以鈔票計價的其他商品,看起來就似乎是漲價了!這就是通貨膨脹的緣由。
很有趣,我們可以看出,早期通貨膨脹單純地只是指「鈔票變多」,鈔票變多但鈔票不一定會跌價,什麼時候通貨膨脹在人們的概念裡,已經跟「鈔票跌價」畫上等號了呢?
還有些話沒說完,本篇姑且稱為「通貨膨脹系列之一」吧?

2009年2月11日

我沒有時間

某甲:「週六下午去喝個茶吧?」
某乙:「抱歉,我沒有時間。」
=====
「我沒有時間。」可能是現代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,它的同義詞有:「我沒空!」、「我很忙!」等等。我在這裡並不想討論現代人是否很忙碌的問題,我想討論的是,這句話的含義。

我們每個人,每天都有24小時的時間,不因你是好人就多一點,也不因你是壞人就少一點。我們怎麼會沒有時間呢?其實大家都曉得,時間是有的,只是安排了什麼事而已。所以這句話原本的含義應該是:「我沒有『多餘』的時間。」而「我沒空」跟「我很忙」可能更貼近原本的含義。

我們的時間,可以做很多種的安排。我們可以安排工作,可以安排拍主管的馬屁,可以安排跟同事聚會,可以安排跟家人共享......但,當事情太多,時間太少時,我們會如何安排呢?是的,我們會優先安排我們重視的!換句話說,「我沒有時間。」翻譯成白話文就是:「你不夠重要,不能排進我的時間表裡。」

是不是呢?熱戀中的情侶,對方一聲招喚,就可以在對方宿舍門口守上兩、三個小時?畢業在即,但又有點懸的研究生,指導教授一聲令下,是不是立刻馬前待命?面對你人生最大的訂單,你是不是24小時隨傳隨到?被我們擠到時間表外的,是不是我們認為沒關係、不重要,甚至根本是忘記了的?

無可厚非啦!現代人的確事太多,時間總是有限。但我們可能要捫心自問:

「是不是有誰,我總是口口聲聲說他對我而言很重要,但我從來不曾把他排到前面?」

「是不是有誰,從來花言巧語哄著我,說我很重要,但從來抽不出時間給我?」

可以問的問題很多,但答案不一定中聽。

曾有一個廣告,讓我非常感動:「再忙,也要陪你喝杯咖啡。」如果你摯愛的人這麼對待你,那你是幸福得無以復加了!或許,你討厭的人這麼對待你,讓你嚇得落荒而逃?我們也反省一下吧,是不是有人被我們嚇得落荒而逃呢?若有,也許放手比較好,畢竟,「被接受的,才是溫柔。」

反省完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,再反省反省我們如何對待自己。自己,不也是很重要的嗎?不懂得給自己愛的人,怎麼會有餘力給別人愛呢?如果自己很重要,一天24小時中,我們給了自己多少時間呢?也許,許多人不但沒有留時間給自己,連身體睡眠的時間也要奪去?

2009年2月3日

寄情

殘紅染古城,

繁星點家燈。

長夜歌作酒,

今宵共忘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