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27日

無為,從朝三暮四聊起

記得小時候讀過,道家的中心思想是「無為」,但「無為」並不是什麼都不做,而是「無為而無不為」。小時候我讀了,完全不了解其中的意思。無為,又如何能無不為?這不是彼此衝突嗎?直到我讀懂朝三暮四的故事,我才稍微理解其中的含義。

「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,謂之朝三。何謂朝三?狙公賦芋,曰:『朝三而莫四。』眾狙皆怒。曰:『然則朝四而莫三。』眾狙皆悅。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,亦因是也。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,是之謂兩行。」(《莊子‧齊物論》)

「勞神明為一」,費盡心神想調和讓他們一致;「而不知其同也」,而不知道他們其實是相同的;「謂之朝三」,這就叫作朝三。

「何謂朝三?」什麼是朝三呢?「狙公賦芋,曰:『朝三而莫四。』眾狙皆怒。」狙,猴子。狙公,養猴子的人。芋,一種果子,有人說是粟,把它當成是一種果子就可以了。朝,早上。莫,就是暮,晚上的意思。養猴子的人給猴子果子,跟牠們說:『早上給三個,晚上給四個。』猴子們都生氣了。

「曰:『然則朝四而莫三。』眾狙皆悅。」養猴子的人說:『不然早上給四個,晚上給三個。』猴子們就高興了。

「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,亦因是也。」名,是名相。實,是實質。早上三個果子晚上四個果子,跟早上四個果子晚上三個果子,總數都是七個果子,因此莊子在這裡說「名實未虧」,而猴子心裡卻產生了憤怒與歡喜不同的情緒,因此莊子說,這是「喜怒為用」。

在《齊物論》裡,朝三暮四故事的前面,莊子用了一段很大的篇幅,在談「彼」與「是」相對相生的道理。我們常常自認自己為「是」,自己都是對的;而認為別人為「非」,別人都是錯的。這是一種「自以為是」。莊子說猴子們「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」,這也是一種因為「自以為是」而產生的情緒變化。

「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」,和之以是非,就是「以是非和之」的意思,聖人用是非去調和什麼?調和是非,那個之就是指是非。以是非調和是非是什麼意思呢?人世間有許多的是是非非,聖人如何去調和它們?就是用是非去調和它們,簡單地說就是,是的就讓它是,非的就是它非。猴子喜歡早上四個晚上三個,那就給牠們早上四個晚上三個,不需要與牠們爭執是否早上三個晚上四個更好。

這樣會不會淪為「是非不分」呢?所以要「休乎天鈞」,歸本於自然均平之道。什麼是自然均平之道我不曉得,但是我想,也許可以理解成:「我們深究事物的本質以後,掌握住本質,與本質無關的是是非非,就不用太在意了。」

舉個例子來說,夫妻兩人想慶祝結婚週年紀念,訂了一間高級餐廳,結果路上塞車。遲到半小時,餐廳訂位被取消。於是丈夫抱怨妻子,化妝時間太長;妻子抱怨丈夫,臨出門前才要上廁所;丈夫又抱怨妻子,時間快不夠了還要收拾客廳;妻子也抱怨丈夫,沒有掌握好交通狀況,為什麼訂位時間不訂晚一點......沒完沒了。結果,一個美好的夜晚,以兩人氣憤不平收場。

本質是什麼?兩人想藉著結婚週年紀念,有一個浪漫的夜晚。但是塞車是已發生的事實,於是餐廳訂位被取消。誰犯了錯?如果沒塞車,順利地準時到了餐廳,那麼丈夫與妻子在出門前所做的一切事情,都沒有人會說誰有什麼錯。這時候,想一大堆理由來指責對方,被取消的訂位會回復嗎?不會。這時候相互之間的指責,就是糾結於無關緊要的是是非非。掌握本質,就是想想餐廳訂位被取消了,有什麼其他的方案可以補救,仍然讓兩人度過一個浪漫的結婚紀念?例如吃吃浪漫的夜市路邊攤,或是帶著一盒臭豆腐蚵仔煎,找個星空下浪漫野餐......。

所以道家的無為是什麼?你說我是錯的,我說你才是錯的,爭來爭去。其實本質上兩人並沒有真正的對錯,爭來爭去,無益於事。這種事情懶得去做它,這就是無為。

「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。」勞心勞力去完成一件不需要插手也會完成得很好的事,或者去插手一件本來會發展得很好,但是愈干涉愈混亂的事,何苦來哉?

沒有留言: